信息中心

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亟待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数字出版发展至今,产值飞升的同时,新现象、新模式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自去年以来,数字编辑职称设置成为现实,单体出版社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数字出版业也抓住了当下流行的VR、AR技术等为自身增加实力……种种新现象,似乎都在预示着数字出版新模式的诞生。

新模式的探索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新的尝试能给数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吗?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出版业有能力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好吗?在日前召开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对此持肯定的态度。

机制改进:单体公司利于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6月16日,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乔迁了新址。这家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成立的数字出版公司走出了出版社的大门,开始自力更生。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出版业做数字出版大概有三种模式:部门制、公司制以及股份制。大多数出版社做数字出版还是部门制,归属在出版社之内,其负责人也多为数字出版部门主任。公司制以及股份制相对少见。

中地数媒总经理张新新告诉记者,这次出来独立办公后,中地数媒将按照现代企业思路,推出一些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引入高新人才等,对于这些人才他们将“不拘一格”,“比如开出一个月3万—5万元的工资都是有可能的”。

“由部门制向公司制、股权制的演进,是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迭代。”中央文资办综合处处长湛志伟这样评价。他认为,部门制是企业生产的传统形态,它利于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公司制解决了数字出版的独立法人实体设立问题,为自主经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提供了组织保障;股份制则更进一层,更加利于充分调动数字出版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种制度是思路的创新,是模式的演进,是发展的迭代,在不同的层面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优化生产关系。”湛志伟同时建议出版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人才改进:数字编辑职业化之路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北京市正式启动了数字编辑专业领域职称评价工作。根据目前的考试情况,“60%的考生认为题目范围较宽、难度较大、盲点较多”。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人事处调研员李超认为,这也恰恰反映了数字编辑职业化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证明了从业人员对数字编辑职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其知识领域不够宽,表明了数字出版从业者的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漫长。”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涉及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三个主要领域,涉及数十万人。北京市今年启动数字编辑职称评定以来,报名者甚众。有90%的考生认为,这项职称的设定能够提升他们对于职业定位甚至对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给从业人员职业道路指出了方向。

在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李超表示,未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将打通数字编辑人才的输入、培养、提升、输出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技术改进:紧跟数字时代最新潮流

搭建大数据平台,进行动漫游戏研发,增加AR、VR互动体验,进行5D/4D/3D特效电影制作……作为一家出版社孵化的数字出版公司,中地数媒对于这些新技术已经全部应用。类似的出版社还有很多,在近两年,出版社纷纷加快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速度,跟上了数字时代的新潮流。

“出版企业应该及时将‘十二五’时期所积累的资源数据、内容数据、产品数据、市场数据、用户数据和与外部行业相关交互数据进行价值沉淀和再次发掘,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AR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业态,以科技提升资源价值,以科技推动出版变革,以‘内容+互联网’的模式实现作为传统产业的新闻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认为,目前新闻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出版企业更应及时把握良机,进一步推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也有同样的看法:“出版社产业化的出路在于做细做精知识服务,有序衔接社会资本,根据供给侧改革的精神,为目标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品质的知识服务。”他认为,出版社在下一阶段要把大数据应用等各环节打通,在转型的时候,让技术服务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撑。